

时间之流——袁武历史人物画作品展
主办单位
上海中国画院
总策划
江鹏
策展人
洪健
学术主持
徐明松
执行策展
刘宇倩
展览时间
2025年9月26日-11月2日
(周一馆休,逢节假日正常开放)
开放时间
9:30-16:30(16:00停止入场)
展览地点
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(岳阳路197号)
“时间之流——袁武历史人物画作品展”为艺术家袁武近期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呈现的个展,展期至11月2日。本次展览聚焦于袁武笔下的历史人物群像,以切片式呈现他数十年艺术求索的成果。本文结合艺术家的《别碎语》语录与展览现场图,带领观者在“时间之流”中驻足,感受袁武的艺术世界。
——编者按

现在许多的创作停留在画照片的写实阶段,生搬硬抄照片中的人物形象,丧失了绘画语言,更谈不上艺术性和表现力。绘画形象是有主观性、趣味性,有强化和概括,是有用笔、用墨的造型。
写生是把米做成饭的过程,完全抄对象是吃生米,不是做熟饭。

展览现场

展览现场
画家如果能把自己的经历、情感和感悟与自己的作品脉络相通,那么作品才能算作是自己的作品,风格和语言也会属于个人的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。如:朱耷的鸟和石头,虚谷的梅花和松树,林风眠的鹭鸶和芦苇。
水墨人物写生要把握三层关系:一、整体与局部;二、主观与客观;三、笔墨与造型。


展览现场
中国画的小品、册页和主题绘画的创作、表现方法是不同的。随着绘画经验的积累,会发现其中的区别与相异。很多画家为了讨巧观者和迎合藏家,将小品画画得越来越复杂细腻,甚至把大作品画成扑克牌式的小画,成了绘画中的“微雕”,不仅违背了写意中国画的笔墨艺术规律,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丧失殆尽!

展览现场
画好古典人物画小品,还是应该向古人的传统中国画艺术学习。传统的书法用笔,花鸟、山水的造型符号和审美规律,都是我们要学习、继承和掌握的。特别是人物的造型规律和形象味道,是东方的意象造型的精神所在,要忽略解剖结构,比例质感的素描语言,更不必用深入写实的刻画方式。一切都是意象的,在似与不似之间,以拙趣、意趣、东方的笔墨语言为主的表现手法,以意境、书卷气息或野逸品格为理念的艺术追求,是画好古典人物画的宗旨。

《雅集图》展览现场
所谓的古典人物画即小品画,也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另称。无论构图、人物形象及背景添补,都要简洁、概括,追求随意的感觉。融笔墨构成、形象趣味、意境追求为一体。不能用主题创作的绘画方式来画小品,那样会太腻、太拘谨,少了书卷气和写意性,更没有中国画的笔墨随性和书写的表现,也很难呈现出文人画中所追寻的形象意味。
(文/袁武)
作品欣赏

出货图
260×230cm
纸本水墨
2025年

林风眠和小鸟
260×230cm
纸本水墨
2025年









大师小景系列之二
34×45.5cm×5
纸本设色
2024年







尘埃落定系列
34×54cm×5
纸本水墨
2016-2022年
(来源:上海中国画院)
艺术家简介

穿梭历史的人文原乡丨“时间之流——袁武历史人物画作品展”在上海开展,展期至11月2日
袁武,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,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,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。
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、教授;北京画院执行院长,中宣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享受“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”。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、七、八、九届理事。现任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;国家画院研究员、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、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。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,第八届美展优秀奖,第九届美展银奖,第十届美展金奖。曾担任全国美展第十二届、第十三届中国画评委。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兼职教授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。
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